再过三至五年,史丹福水道集水区的上游将建有一个地下储水池与一条地下分水渠,通过“储存”与“引流”集水区内38%的雨水,缓解乌节路一带所面对的淹水问题。
以混凝土筑成的地下储水池(detention tank),将建在植物园附近的泰瑟道(Tyersall Avenue)旁。
这个占地0.7公顷(相等约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),容量为3万8000立方米(相等约15个奥林匹克游泳池),深度约等于四层楼组屋高的储水池,预计会在2015年底建成。
将于2017年底完工的两公里长分水渠(diversion canal),也会建在公路之下。
它的源头为格兰芝路(Grange Road),会沿着佛谦路(Hoot Kiam Road)、里峇峇利路与金声路(Kim Seng Road)附近而建,将雨水从史丹福水道集水区的上游,引至新加坡河。
公用事业局昨天召开记者会公布上述信息,并指出,该局是经过九个月的研究,探讨如何长期应对史丹福水道集水区一带的淹水问题后,得出以上方案。
之前由环境及水源部委任的国内外12人治水专家团,在今年初所建议的治水方案中,也提到这两项建议,来缓解新加坡所面对的淹水问题。
两项工程的设计招标工程将在今年下半年展开。
模拟不同程度暴雨情景
集水区与水道署署长陈元森透露,公用事业局在决定建造两个设施前,模拟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暴雨情景。
模拟过程中采用的最大降雨量为每小时100毫米,暴雨过程长达四小时。
他说:“2010年6月乌节路发生水患时,降雨量是每小时100毫米,但只持续了两小时。2011年在东陵坊发生的水患,最高降雨量是每小时85毫米。因此,新设施有能力让史丹福水道承受更多雨量,缓解水患发生。”
陈元森进一步解释,整个史丹福水道集水区为630公顷,集水区上游的面积达240公顷,占了整个集水区的38%。
分水渠可将上游的雨水引至新加坡河,而不会流入史丹福水道进入集水区的中游,即乌节路一带。这一改进将可减轻史丹福水道的负荷,让集水区的中游水道多承载30%的雨水,从而更好地应对暴雨。
再配合在泰瑟道旁建造的地下储水池,将可协助荷兰路一带的沟渠储存多余的雨水,有助减低乌节路一带再遭水淹的风险。
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,均为转载,如有不适,请联系删除!info@regishome.com
均价:68000元/㎡
位置:德普路180号,180 Depot Road(4区)
均价:98000元/㎡
位置:国王路151号,King's Road 151(10区)
均价:200000元/㎡
位置:那森山18号,18 Nassim Hill(10区)
位置:新加坡Lorong Lew Lian
位置:新加坡新民道
位置:新加坡汤申路上段
位置:新加坡皇后路17&19号